大春煉皂歷史,北港朝天宮

 

「這是北港朝天宮現存最久的籤詩筒,來自大春煉皂第一代李水土爺爺贈禮。」

大春煉皂 品牌總監 李家第三代 李國榮 隨筆

 

大春的部分文物,是來自於善心的春友們,將手邊大春相關的物件,提供給我們珍藏。2024年,大春爺爺又再次收到了令人驚奇的訊息,這一次是有關早期,我們的創始人李水土爺爺,曾經捐贈的寶貴事跡。

2024/5/2這一天,我們在大春的臉書訊息中,獲得一個訊息,是有關於李水土爺爺早期捐贈給北港朝天宮的籤筒相關內容。當時收到訊息後,我們非常驚訝,沒想到在台灣的廟宇裡,會有一座這麼有歷史的籤筒。當獲知這個訊息後,立即與分享者詢問相關訊息,也透過這一位分享者,找到了最初分享文的源頭-黃先生,也立即與黃先生詢問了關於籤筒的由來,並透過他幫我們跟北港朝天宮的邱先生聯繫,前往朝天宮探視爺爺的贈禮。

籤筒非常高,目測應該有150~160cm左右的高度,一共有兩座,表面基本上已經多次油漆修補與長期煙燻覆蓋,看不太出來原本的顏色,乍看之下,會以為這就是原本的色彩。但經由導覽員的說明,我們才知道當時有可能分別有兩個顏色,上面的籤筒與上半部的鑄鐵是綠色,下半部的鑄鐵則是紅色,而不同顏色,也代表著不同神明。在北港,紅色是千里眼將軍,而綠色則是順風耳將軍的代表色,而千里眼與順風耳將軍(北港人俗稱千耳眼爺公),則位於正殿(又稱聖母殿或大殿)媽祖的左右兩側。籤筒上也明確鑄造出「大春」及李水土爺爺創立的「水記號」字樣,依舊清晰可見。據導覽員的說法,此為廟裡現存最久的籤筒,上頭落款昭和3年(1928),再四年就要成為百年文物,且整座都是鑄鐵製造。而後不再續用,可能的原因,據導覽員的說法,應該是當時人民普遍身高較矮,此籤筒對於一班民眾太高,不好使用,民國五十年代後便將之更換以較低籤筒取代,之後就長期保存於朝天宮的文史紀念館裡。

 

北港朝天宮,是一座建廟超過300年的媽祖廟,最早創建於西元1694年,是由一位樹璧比丘自湄洲嶼迎請媽祖金身來臺創建而成,最早被稱為天后宮,清嘉慶24年(1819)已可見使用「朝天宮」宮名。每年於農曆三月19、20日開始,會有迎媽祖的繞境活動,被北港人稱作為小過年,街上各式各樣的群體都會投入其中,北港的「舖戶」就是其中之一,會投入資金還有人力,製作龍鳳閣、藝閣,扛著執事牌和七十二隊鑾駕…等,參與遶境。繞境過程當中,可以看到不同社會背景的人,參與在「陣頭註1」裡面,例如日治時期的北港街上:有由聚奎閣書院的仕紳階級、演奏十三音所組成的「集英社」,有泉州籍富商參與的南管演奏館閣「集斌社」。也有北港街內市集攤商組成的各種「戲館」,例如:演奏北管的「集雅軒」,演奏太平歌的「武城閣」,演奏外江(京劇)的「和樂軒」,出演南管戲的「錦樂社」…等,以及由戶籍觀念(樂戶)轉變而來、由職業吹手所組成的「馬陣吹」。這些單位,不只比拚彩牌、托燈…等木雕精緻程度,還比拼刺繡繡旗的尺寸、數量、做工,比拼祖師爺(師祖)的做工、穿戴,威嚴程度,還比拼樂手的人數、會的曲目、聲音大小聲,還有登臺會的戲齣、戲服的華麗…等,甚至為了別出心裁會每一年不斷擴大陣容,想辦法贏過其他人的繞境過程。
雖然陣頭裡的大家,都在遶境過程中比拼,展現自己的身分和實力,但其實都是在為了「媽祖婆遶境熱鬧」的這個核心上面。為了迎接,整個遶境活動最重要的主軸:「北港媽」,信眾除了放炮迎接以外,傳統上還會家家戶戶擺上香案,迎接媽祖婆經過自家門口,更早期也可以看見信眾手持著香,虔誠地跟在媽祖神轎後方。北港媽是每一位北港子弟最重要的心靈寄託。

北港朝天宮,不僅是雲林信仰文化的重要寶地,更為了將來能夠保存更多的文化遺產,致力於修復文物史料,規劃未來在朝天宮內,能成立專業的修復單位,投入更多物力資源,讓原本只能靜靜躺在庫房的歷史文物,有一天也能在恢復容貌的狀態下,重現於市民面前。相信這一天來臨後,會有更多民眾,受到過去文化的薰陶,更重視傳統民藝,讓後代體會保留史蹟的重要性。

 

 

註1
在遶境裡面的群體,單一可以稱為陣頭,整體可以被視為繞境的陣容,而日治時期則寫成行列,若按照當代北港的分類,則可分為報馬仔、路關、大燈,負責開路的開路鼓金聲順、各式各樣的陣頭部分,擔任轎前的聖駕前陣頭部分,以及從太子爺到祖媽轎、北港彌陀寺等的神轎部分。最後則可以看到有真人迪士尼之稱的藝閣部分(路關路線另定)。